目前分類:書籍與繪本 (20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次的試閱只看到其中一篇「深夜的酪梨」。

「新冠肺炎」是特殊指標,看到文章出現這四個字就知道這是近3年內的作品,正如同作者提到的,即使有新冠肺炎,大自然的運行並沒有被改變,改變的只有人類的生活而已,而且是巨大的改變。在新冠肺炎的陰影下,寂寞的人更寂寞了,人與人的連結突然斷裂到只剩下社群訊息,就是帶著口罩見面,也要擔心是否會傳染病毒給別人或被傳染了,更何況就像主角一樣,突然失去雙胞胎妹妹、然後意外發現男友其實有妻小,就連原本聯繫的妹妹男友也因為想要重新開始,而選擇不見面了,寂寞的人真的被新冠肺炎、被現實種種逼得更寂寞。
即使命運不斷的再失去關係,幸好原本不被看好的酪梨種子,居然漸漸的順利長大!所以黑暗中還是有光亮吧,正如同夜晚那兩顆代表雙胞胎的星星,持續閃閃發亮的!
 


文章標籤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說、戲劇一向都對解離性身份障礙症(多重人格)很有興趣,因為很有劇情張力,就連在學校上課,學生若可以自行選擇心理相關的專題研究,很容易也會選擇DID的主題;我想大概只有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師知道遇到DID個案是多大的挑戰與煩惱吧,DID的人數不多,但只要遇到一個,肯定是非常花心力的,若沒有足夠的專業度,反而是避之唯恐不及啊!

因為疾病本身的特性,所以這本小說讀來真的十分過癮!DID雖然只有一個個體,但主人格之外,還有許多part,每個part其實都算是一個角色,所以光是看到part們彼此的互動,就夠期待了!雖然DID與創傷有關,在閱讀之際,也必須觸碰主角的創傷經驗,內心的OS是「怎麼會有這麼可惡的母親!」但現實生活就是有,孩子何其無辜,但像我們助人工作者常常都會遇到類似的創傷經驗,是小說但也是真實的人生。

再來,這本書的貢獻當然就是本土個案與小說,作者本身就是心理師,所以能帶給一般讀者關於DID的正確知識;我對DID相關的小說還停留在「24個比利」,但24個比利只是單純的小說罷了,而「解離女孩」除了是小說外,更像是心理治療的真實紀錄,讓我們學習與見證一個DID心理治療的歷程!

本書第三個優點是:因為有大量的對話,根本就像是逐字稿,所以不僅能學習心理師的諮商技巧,更能知道心理師問話背後的意圖與脈絡,就這個部分而言,我認為是很棒的文本。此外,很貼切的部分是心理師在面對DID案主時,背後的心路歷程,那種每次諮商完的虛脫感,我也很熟悉啊!還有就是對於EMDR的認識,以前對於這個治療法只停留在知識的學習,沒有看過實際案例,所以閱讀這本小說,有一種收穫滿滿的感覺是對於專業(DID疾病與EMDR治療法)上的學習!

看完小說,有一種深深的觸動是:人雖然很脆弱但同時間也很堅強,那種打從內心而湧出的生命力,是最令人感動的,也是從事助人工作最吸引我之處!因著創傷的事件,分裂成不同的part,也因此有無數的症狀,但就是心理師一直在做的:相信所有的part都是出於要幫助主人格的好意,只是沒有好好被整合過而已,所以讓part被聆聽被看見、謝謝他們對主人格的貢獻、然後一起想辦法走上康復之道,這條路真的好不容易啊!

文章標籤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短短25頁的文稿,充滿了「詭異」的感覺!看起來是個奇怪的男人,然後選擇在晚上拜訪一戶偏遠的人家,和主角不認識就算了(至少肯定和男主人不相識),談的還是「離開地球的安置計畫」,是天方夜譚、是詐騙、還是真的計畫?實在有太多太多疑點了,包括:這是什麼樣的組織?為什麼會選上葉子家?為什麼會有檔案?非自願式中獎?「生命凝膠」聽起來很像直銷賣的產品,到底是真的假的,有這麼神奇的東西嗎?葉子難道知情嗎?葉子為何不舒服?純粹是身體嗎?還是有其他的事隱瞞? 
另外,人類真的可以搬離地球,到太空的其他星球或是人類建置的太空站嗎?那會是怎樣的生活?在太空的生活究竟對人類造成怎樣的影響?空間距離會不會影響人際距離呢?我對這個部分充滿好奇。
最好奇的還是葉子和先生的關係,看起來屋子只有夫妻兩個,雖然目前看不出來有什麼明顯的不合與爭吵,但是隱隱約約之間似乎嗅到不尋常的感覺,這對夫妻有什麼故事嗎?如果一起要搬到太空站繼續共同生活,這是兩個人所期待的嗎?會不會一個太空計畫,就催化了關係中問題的浮現呢?很想要繼續看下去……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用一個很可愛的比喻,蚊子vs.大象,來陳述生活中牽動著我們負面感受的種種樣態。如果讀者是心理專業人員,那麼很快就會知道:本書的論點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和Beck的認知理論、Ellis的認知行為理論非常相似(但並不完全相同),但重點是淺白的語言與大量的生活例子來闡述為何會有情緒以及如何因應負面的深層情緒。
「這一點小事而已,未免太小題大作了吧!」這句心中的OS,不只常常對別人說,甚至也會對自己說,如果不明所以,很快就會陷入:都是別人的錯、都是我太情緒化/太敏感…所致。但誠如作者所提及的「七種典型大象」:「我擔心失去庇護」、「我不受尊重」、「我無法劃定自己的界線」、「我不受重視和尊重」、「我不是其中一分子」、「我總是要讓步」、「沒人幫我」,七個大象就是認知行為理論中說的認知扭曲或非理性信念,而導致負向感受的並不是事件本身,反而是作者所說的「大象」。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這「七個大象」分析得十分精彩,作者用之前提及生活中典型的例子來作為分析的文本,一開始的事件就像「蚊子」般微小,但是涉及了自己的心理需求,所以有了「受傷點」,所以當然就會有「激動情緒」,有負向的感受,人當然會下意識啟動「自我保護程式」來保護自己,但是如果我們可以分析背後的基模,就會發現「自我形象」、「他者形象」和「生命經歷」三個層面上的認知扭曲或非理信信念。
    知道了有「大象」的存在後,作者在第三章,引導大家去思考「您生命中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坦白說,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基模不是很容易,除了依靠個人的覺察度、和朋友討論或直接尋求心理諮商外,作者很貼心的附上簡易問卷,計算一下分數就可以知道重要心理需求被自我滿足的程度,尤其是重要性高但滿足度小的心理需求。找到自己須待滿足的需求後,就可以進入第四章:找到屬於自己的大象。關於這個部分,作者提供了六個途徑:蚊子、激動情緒、受傷點和自我保護程式、自我及外界形象、審視生命歷程。最後是本書最重要、最精華的第五章:如何有效因應,作者也很具體的提出七個建議以及很多具體練習的方法,推薦讀者把書帶回家,就可以知道其中的秘訣是什麼了!
 

文章標籤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同事推薦的小說,這個版本已經絕版了,幸好有在二手書店找到,感謝身邊總有厲害的朋友,又因此多認識一位有名的作家:褚威格。書中有6篇中短篇小說,是那種需要一口氣閱讀完畢的文本(應該是說作者的功力,讓人自然的跟隨,不知不覺就看完了),看完後後勁很強。
最經典的莫過於是「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作者用第一人慢慢的娓娓道來,文本的節奏很清楚但蘊含的情感十分濃厚,寫信女子/故事女主角/逝者的心情?!收信者/故事男主角/活者的感受?「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更讓人緊張刺激些;而我最喜歡的是「奇遇」,從無到有、從白開水到濃湯,沒有驚心動魄的大事,(如果願意細細觀察的話)推動自己的常常只是生活中的小事,這是我覺得褚威格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平淡的敘事中滿滿的都是感受,而且是正負情緒夾雜的那種。閱讀時,常常是深吸一口氣、屏氣看到結尾、然後大嘆口氣後,突然湧上了好多好複雜的情感,尤其是被歸類為經典的那幾篇,短時間內實在有點難以消化。我無法將故事歸類於是喜劇或悲劇、是陽光還是昏暗,大體上比較像是現實人生中各式拼貼,無須評價或分類,生活即生活罷了。
最近的我,好像一直在經歷這樣的感覺,無法有一個向左或偏右的評價,只能說:就是這樣了,屬於我的生活!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級推薦!!整本書近450頁,很厚也很精彩,作者的描述很平易近人,淺白又生動的文字常常讓人會心一笑!比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更適合相關領域的人閱讀,尤其是專業心理人員,更能體會作者所陳述中的一些箇中滋味,雖然書中的論點都是些已知的知識,但有一種複習或再次檢視我與個案的種種經驗。
個案來到我面前,如何正確的去理解?書中明確提及的理論有個人中心與意義治療,還有幾乎會出現在每次晤談的各種防衛機轉,然而更多的理解是隨著諮商進展、慢慢堆疊而成的,是隨著心理師不斷反思、與諮商小組討論後,慢慢建構貼近個案的詮釋。光是這點,我就已經夠喜歡這本書了,各式各樣的樣態,雖然都不是我愛的青少年族群,但卻是一般諮商機構可能會遇到的典型個案。
個案與心理師的關係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因此要留意的倫理議題也很多,書中描述了很多很多的例子,例如:在路上見面要不要打招呼?可不可以參加個案的葬禮?何時可以緊急晤談?面對面晤談外,可不可以有其他的形式?在晤談時可不可以吃東西?個案的太太是心理師本人的心理師的個案,需不需要讓個案知道?
作者除了自己是心理師外,也因為遇到生命中的重大挫折而尋求諮商,所以還有「個案」的角色,個案真的就是個案,挑選心理師有諸多標準、只想要抱怨、想要心理師站在自己這方、期待心理師給出最好的建議...等等,這部分的描述也很「真實」,然而更值得細細思量的是心理師自己身為個案的省思,因為有了專業,所以個案不只是個案。這個部分的呈現,我覺得作者很誠實,我很喜歡。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家中充滿各種聲音,可能是熱鬧的聲音也可能是爭吵的聲音,可能是無聲的祥和也可能是無聲的尷尬,看了試讀本之後,以上是我最深的感觸。

故事是從一個女兒回來家裡住,而父親(牧師)感覺是滿心歡喜的。女兒為何要離開呢?這是又是什麼原因回來?父女之間又有發生什麼事嗎?為什麼女兒想起以前的種種,盡是覺得現在是荒涼與心碎?以前媽媽還在世、兄弟姐妹都還在的時候,一定發生過值得懷念的事,但同時也一定有不堪回首的過去,就像家中的傑克,目前看起來就是家中的頭痛人物, 偷東西、喝酒、把女生的肚子搞大了、離家出走...父親非常擔心兒子但卻又力不從心,但兒子就是兒子,即便消失20年,還是殷殷期盼某天兒子能回家。於是等了又等,好不容易盼到傑克回家了,終於又能夠在同一張餐桌上吃飯,雖然陌生、尷尬、不知道該聊些什麼,但在父親的眼裡,只要還好好活著、好好出現在自己眼前,都要感恩天主的眷顧吧!

期待接下來,這個家還有什麼故事值得敘說?尤其是傑克,好想從他的視角去理解傑克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真如同外在行為是個麻煩人物嗎?還是他有他無法對人言說的委屈呢?

 


文章標籤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博客來書訊: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1898?sloc=main 

小說的敘事手法不是一般依時間軸敘說,而是採用來回堆疊的方式,在現在與過去之間不斷穿梭,所以就讀者的角度,會帶著好奇與疑問的眼光,隨著一塊一塊真相的浮現,而得知小說的全貌。此外,小說一開始就很吊人胃口!感覺有人受重傷、甚至不排除死掉,而且還可能是父親殺掉自己女兒的重大案件!但…真的是這樣嗎?要看到最後才會知道答案!如果是真的,這個家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如果不是真的,那是不是有什麼冤屈?還是另有隱情?真相到底如何?
再回到書名「黃金鳥籠」,「黃金」給人的感覺就是閃閃發亮、很高貴、很吸金的感覺,而「鳥籠」卻有一種被束縛住、失去自由的感覺,所以妳想要住在「黃金鳥籠」裡嗎?還是寧願在外風吹雨淋、飢餓受凍,但卻自由自在?我很喜歡小說的書名,非常棒的隱喻,如果看完小說,就會知道書名和主角的關連,而給我的啟發是:原本覺得大多數的人會選擇寧願自由自在吧,只要不危及性命,苦一點沒關係;但女主角卻選擇待在「黃金鳥籠」中,這是為什麼呢?看完小說當然就會明白,這個世界上有些人在小的時候就遭受到很嚴重的傷害,創傷讓人害怕到寧願失去自我也要先躲在安全的地方,沒有生存就不可能有生活,更何況鳥籠可不是普通的鳥籠,是高貴的黃金鳥籠,怎麼想都覺得是個好歸處!所以就會理解女主角所做的決定背後是來自於過去經驗中很強的心理動力,也會明白女主角為什麼為了要跟丈夫在一起,而寧願傷害另一個生命,只能說絕對不贊同女主角的行為,但能同理與理解。
這本小說特別推薦給女性朋友看!從事心理工作,很能明白,在這世界上有千千萬萬個霏伊,因為過去的創傷經驗,直接影響了本人的自我價值,厭惡自己厭惡到要離開生長的地方、要改名字、謝絕所有與過去有關的人……然後趕快找到一個避風港後,即使自己很有能力、值得更好的去處,但寧願接受丈夫所有不平等條約,安分的待在家中即可。小說帶給我們很好的警惕,妳以為這樣就是最好的安排,事實上妳只是再欺騙自己,讓自己落入另一個深淵而已。先不要爆雷了,但我很喜歡最後的結局,謝謝作者這樣的安排,帶給人,尤其是女性,更多的希望與可能!

 

文章標籤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儘管沖繩已經回歸日本50年,但美軍基地卻還沒有完全撤離。

如果不是閱讀了真藤順丈的《寶島》,我大概也不會注意到這件事,只依稀記得多年前到沖繩遊玩的時候,經過美軍基地時,導遊特地提醒大家:軍事重地請勿拍照,那時只是覺得美軍佔領的土地好大一片啊,如果我是沖繩人不知作何感想?

「這到底是誰害的?」

這個問題實在很難回答,我想作者也不是想要做歷史分析去評判誰對誰錯的問題,只是看了試讀本後,突然認知到在二戰之後,因美國駐軍而引發的種種問題,真的遠超過我的想像,不只是因為戰爭的關係然後美國派兵駐守這麼簡單,包括:美方在當地奪取的資源是否合理?美方是以勝利者之姿出現在當地,但有想要和居民和平相處嗎?還是以一種政治霸凌者的角色掠奪無辜的百姓?無論如何,這樣的歷史

已經是每日每夜、真真確確的影響當地居民了,而這是在大歷史的論述中無法被輕易關注的部分,所以我認為《寶島》的價值就是在為活在那樣時代的人們發聲,試圖告訴世界他們是怎麼活過來的。

文章標籤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野圭吾的最新力作,一定要搶先為快!試讀本只有短短的53頁,看完試讀本更期待正本的到來!

故事的一開始,就是一個又一個悲傷的情節,故事中的人物努力想要擺脫貧窮、孤單,想要追求未來幸福的時刻,卻很快的有意外、遺憾的事發生。例如:好不容易遇到可以託付終身的好男人,也懷孕準備要步入婚姻,但好男人就意外走了;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好不容易長大成人、也有穩定的工作,但親愛的媽媽就急病過世;孤苦無依的女子,有機緣遇上光鮮亮麗的男子,以為可以走向幸福,但同居之後很快就發現不太對勁,然後就是需要開始推理、找兇手、發掘真相的開端。閱讀至此,有一種感覺是:人生好難,想要追求幸福、追求愛、甚至只是渴望簡單平凡安定的生活,似乎好難!

上辻是怎麼死的?雖然生前是個不怎麼樣的人,難道就該死嗎?園香怎麼了?家暴為何不說?知道上辻死了嗎?沒做錯事為何要逃?是自己想逃還是被迫害而逃?目前看起來頗來突兀的物理學家究盡扮演什麼角色?湯川學看起來是個聰明、有成就的學者,但似乎與家人、朋友的關係不佳,連交往多年的女友主動分手的背後是否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還有最重要的,湯川學究竟和命案有什麼關係?而其中的交集是繪本,繪本的作者或故事是否也在暗示著什麼?種種疑問,令人好想立刻看下去啊,難道就只是個悲劇嗎?還是在對與錯之間,幸福與悲傷之間,愛與恨之間,彼此的交織,令人難以輕易下定論呢?

 

書訊: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0326 

文章標籤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陽發出的光要八分半鐘才會抵達地球,因此我們看到的太陽是它八分半鐘之前的樣子。」所有在眼前的事物,其實都是過去式,而人的心思多半停留在過去、幻想/擔心於未來,而鮮少真正的活在當下,突然想起了《流浪者之歌》流水的譬喻,真正該接納的是無時無刻的變動,而該擁抱的是此時此刻的專注;這簡單又深奧的道理,用盡一輩子,是否能學會呢?!


「幾千年來,人類一直仰望夜空,希望從星星的排列,以及月亮、行星與偶爾出現的彗星曲折的移動路徑中找到意義。」天文學家想要找出各種星體的軌跡,而我們何嘗不是也期待著能有智慧發現屬於自己的軌道,那是命中注定、獨一無二的生命。


「要是沒有哈伯,我們就不可能準確地知道大爆炸發生在將近138億年前,或者大質量黑洞在宇宙中很普遍,或者需要更多證據支持暗物質的存在。」我/人/地球/宇宙從哪裡來?我/人/地球/宇宙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人/地球/宇宙要往哪兒去?說不定世間的道理其實都是同一個,我是這麼相信的。所以時時仰望星空,從遠方的存有獲得一些能量,然後再細細思量:天地萬物的陽與陰,善與惡,實與虛,該如何排列組合才是最佳的平衡,而還能感受到核心的愛。

文章標籤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獅子的點心
【簡介】

 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你想吃什麼呢?
自己的每一個選擇、每一種經歷,都會成為「人生的寶物」!正因為如此,才要更加珍惜現在這個當下!
讓再也沒有重來時間的人們,告訴你如何度過無可取代的每一天!

文章標籤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名】小小世界

【簡介】

★2022年 本屋大賞第3名
★第165回 直木賞入圍作
★第9回 静岡書店大賞得獎作
文章標籤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薛西弗斯,希臘神話的悲劇人物,我不喜歡他,所以忽略他,誰會喜歡上一個每天老是做同樣事情然後都失敗的人呢?但其實自己的生活有某個層面卻是如此,工作的困境一樣、明明知道沒有任何成果但卻被要求還是得花時間做,常常覺得這些人很愚蠢,但自己更愚蠢,因為還在這裡,因為不想看到自己的愚蠢,所以就更討厭薛西弗斯了。這時候,我就很佩服卡謬,完全接納世界的荒謬性,並且告訴我們知道了就是去面對它、對抗它,這就是存在的價值。這本書的焦點並不是存在主義(但其實也說的通),在閱讀的同時,我一直在思考並感受的是:作者到底為什麼要去「問候」薛西弗斯這種人啊,當然散文的自序與後記說的十分清楚,只是自己很汗顏,就別提想去關心薛西弗斯了,連開大眼睛看仔細都不想,更何況是「問候」,這動詞用的真好!不管認識不認識,都好像帶著一種似曾相識如朋友般的輕聲問候!

我想我好像真正喜歡上散文了!以前的我喜歡厚厚的小說,總覺得小說長長的比較能把一個故事所有人事物的來龍去脈說個清楚,而總認為散文太短了,一下子就沒了,沒了想法沒了感受,現在知道這是缺乏慢慢細細感受的同理。看完陳玠安的作品,突然覺得散文的文字雖短但流露出的情感卻會在讀者的心中發酵,那怕是我完全不知道的音樂,我都想大膽的、試著去猜想這是什麼樣子的人、那是什麼樣的想法,而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情感是什麼,整篇究竟想要告訴我們什麼,然後也突然發現:這不就是我喜歡的諮商所帶給我的嗎?面對一個陌生的個案,專心傾聽對方所說出來的話,全心感受語言、肢體動作、臉部表情背後所要傳達的訊息,然後覺察自己當下的感受,思索著對方的需求,給出適當的回饋...表面上是在敘說煩惱、壓力、困境,但聽著聽著常常好奇的問著:「妳怎麼有勇氣說出來?」、「妳知道光看到自己、承認自己很不容易嗎?」、「那妳怎麼能撐到現在?」、「妳知道自己付出多少力氣嗎?擁有多少能量嗎?」、「妳怎麼願意走到這裡?」原本以為的那片黑暗,其實都有亮光,原來文字和諮商竟有相似之處,難怪我都愛!

「一樣嗎?」每天每週每月每年做了多少重複的事,有些徒勞無功的令人沮喪,但有些卻是安定的日常。每週的早餐,我會吃一次阿給,阿給店的阿姨會說:「一樣中辣嗎?」我會吃一次麵線,麵線的阿姨會說:「一樣小辣嗎?」每週會吃一次炒米粉,麵店的婆婆會說:「一樣不用筷子嗎?」每週的「是的」、「謝謝」、「byebye」,讓我感覺到:不管在那個崗位上,我們都是這樣開啟每一天,一日復一日的美好!所以再雜亂的世界,如果除去空間、放慢時間觀看,其實那些細微的行為、細微的想法、細微的情感,都是有意義的存在,只是偶爾要跳脫出來,才能察覺到;或許這正是我需要閱讀的原因,如果感覺鈍了、想法蒙蔽了、直覺消失了,那我賴以為生的工具也就沒了。

最後作者為這本書點了一首歌:Joan Osborne的〈One of Us〉,歌詞的內容讓想起Dali Lama曾說:「其實我就在你們之中。」另外作者為這本書點播了陳冠蒨〈欲言又止〉專輯,作者說:「整張專輯是一次非常完整的抒情經驗,有很多溫暖跟包容的可能性,我很嚮往那樣的語境,鋒芒十足但不炫技:內斂,但很有力量。」我覺得作者想要透過文字傳達的,真真實實做到了,這是一本溫暖又包容的散文,真的好喜歡文字的優雅魅力,也好想要成為這樣的人。

作者透過文字傳達他想說的話,而我也透過文字嘗試去刻畫出作者本人的模樣,可能只是自我的一部份,但卻是真實存在的部分。單單就本書而言,我不覺得作者屬於雨天,反而是那種微微的陰天,淺灰色的雲層中隱隱透露出些許的陽光並伴隨著輕輕的微風,看不到熱切的笑容,卻有一種柔和與安定。所以,我想點播雷光夏的〈寫給雨天的歌〉獻給《問候薛西弗斯》:「雨水靜靜飄落大地 你給的愛好安靜/有時候陽光輕撫臉龐 有時候沈默的等待/有時候拂去眼角淚光 再笑著看我/當黑夜降臨 天空渺遠/當時光將層層覆蓋/有一天若我要飛到很遠的地方/是否仍記住這光亮/雨水靜靜降落大地/你給的愛好安靜/讓我也為你做點什麼/就像你讓我看見的 光亮」。

文章標籤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是423世界閱讀日,我參加了一個很棒的活動!

感謝花蓮文化局舉辦111年洄瀾書香節:在地作家分享會活動,以及感謝疫情將活動改成線上,這樣就不用大老遠跑到花蓮參加了(這樣我也不會去)。第一次遇到分享會是將新書先寄給讀者閱讀,然後讀者只要有出席分享會就可以免費擁有該書!整個誠意十足啊!!這麼難得的機會當然要好好把握,時間真的是自己找出來的,腎上腺素也是個好東西,工作忙到我已經很久沒有看書了,結果星期二拿到書,就利用看自習、每天坐校車的時間、晚上睡醒的一滴滴時間看書,大概看了4/5吧,今晚就可以看完了!

略過主持人的部分,這本書的基調是我很喜歡的小品文,寫的就是作者生活的小事,只是背景是音樂人,所以會有比較多的歌曲或者音樂人的分享,但我覺得沒差;雖然隔著螢幕,第一次認真看清楚作者-陳玠安老師的模樣,不論主持人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老師皆能不疾不徐的回應,回應的角度與內容也是我能有所感的,簡單的說再次認證:這是我會喜歡的作家或書!(對!納入新歡清單!)

老師在分享會提到之所以會取名為「薛西弗斯」是因為薛西弗斯就是一種宿命,每天都要做相同的事情,但是如果仔細觀察,在每一次推石頭上去的時候,會不會獲得新的經驗?例如:這樣推比較不會痛、這樣推比較省力等等,雖然最終還是徒勞無功。而每個人都是薛西弗斯,例如:一直懷疑自己是否該走這條路、工作上遇到無法解套的困境,在現實中我們每天都有很多的石頭要處理,但是沒有必要逃跑,因為也逃不掉,就是去面對、去想辦法怎麼把石頭推上去。我們大家都經歷相同事情的困頓,就可以互相學習,又或者大家的石頭都是不一樣,可是推石頭的心情卻是一樣的,所以所謂的「問候」,是一種惻隱之心,看到別人的神情就會辨識到他可能跟我一樣也在推石頭,所以想要關心、問候他,而自己則是透過文字將這種心情寫下,希望大家能夠發揮惻隱之心關懷這世界。

最後的QA,問應和問問題的人好少,所以我就獻出了我的第一次「發問」。

文章標籤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籍介紹: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4561?sloc=main

推薦指數:

感謝遠流提供試讀的機會,讓我得以先睹為快!九型人格已經流行很久了,但從來沒有深入研究過,對我來說九型人格好比星座,是對人分類以及快速自我理解方法,但為了試讀的準確性,在報名試讀前,我又上網做了一次完整的九型人格測驗,測驗結果顯示是「第一型」。

        看完第一型的描述後,先說結論:「這本書對於每個類型的敘述比我想像中的更多更完整!」以及「太準了!」以下就針對這2點做進一步的闡述。

        我看的第一型的章節內容包括了「寓言故事」、「檢核表」、「第一型的模式」、「主要的情緒」、「成長的方式」、「陰影與盲點」、「子類型」等,有別於一般的書籍,本書是由淺到深、蘊含不同的層次!多數人都是喜歡聽故事的,所以從故事開始就很吸金!多數人也很喜歡玩心理測驗,所以除了從故事引發感覺,接下來就是透過客觀的檢核表來瞭解自己的狀況。準備好之後,就展開作者所謂退變的旅程,先瞭解自己的關鍵模式、常有的情緒、想要成長的關鍵,然後更往潛意識走的陰影與痛苦,這樣還不夠,還有更細緻的子類型的描述,除了瞭解自己外,更具體提供超越成長的方法,真的收穫很多!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往對於「成癮」都停留在負面的印象,例如:毒癮、煙癮、網路成癮等等,所以「快樂」也可以成癮嗎?如果可以,那真是求之不得啊!如果妳也和我一樣想要追求快樂或幸福,但常常卡關或不得其門而入,那麼本書非常適合你閱讀!SH039快樂成癮-outline1105_cover.jpg
推薦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本書的作者之一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大師,書中包含大量心理學/心理治療的知識,絕對有其專業性。第二,書的內容非常簡潔有力、練習的做法夠清楚且具體,個人覺得整本書都是重點,只要跟著催眠大師的步驟,自然學會如何快樂成癮的方法。第三,本書有大量的問卷協助你釐清觀念、有大量的練習來幫助你往快樂邁進,每個章節最後還有思考來幫助你復習。第四,書中所闡述的例子或練習的題目非常貼近生活,即使沒有任何心理學背景也沒關係,非常適合一般社會大眾閱讀。
個人認為收穫最大的是關於「動機」的闡述,不管做什麼事,如果想要真的改變,動機/意圖/目標很重要!作者很有系統的將動機分為八個層次,擁有的動機不同也意味不同的行動策略。而書中10題關於動機的小小問卷,也幫助我釐清一些關於對機的基本概念,包括:不是人人都有生存的動機,有些人就是單純不想活;我們無法透過「學習」得到動機;有些改變是不需要動機的。此外,有了動機之後就要想辦法維持動機,書中也很具體指出自我激勵的秘訣,非常實用。
我覺得這本書最了不起的地方是:書中所闡述的所有概念與練習,不只是運用在追求快樂,其實在平常的生活中,只要想改變卻遲遲無法改變時,我也很推薦閱讀本書。例如:最近國三的考生常常會問我的問題是:「老師,我知道要唸書,但我沒有動力怎麼辦?」、「老師,我有目標,但一直不想行動,為什麼呢?」看完書之後,我可以運用第六章和第七章所學來回應學生,先協助學生釐清自己對於「動機」的迷思以及如何尋找自己的動機,再來是協助學生評估「準備程度」以及找出遲遲無法行動的障礙。此外,如果要教導學生如何擬定、實踐目標時,除了第十章30個具體步驟外,其他章節所提出的知識(認知)、省思(情意)與練習(技能)也都能帶給學生無窮的幫助!
「成功的人不會躲避風暴;他們在狂風暴雨中跳舞!」這是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快樂成癮」就是一本即使遇到障礙也能保持積極正向的好書!

文章標籤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其麻木前進,不如勇敢迷失:遠山呼喚共同創辦人林子鈞首部著作——如果夢想無比重要,十年一夢又如何?》好長的書名!作者很敢衝、很能說、很會寫,讓我一直捨不得看完它!


最近知道太多勵志的故事,整個心常常處於很澎湃的狀態,而林子鈞是其中一位!雖然本人謙虛的說這本書是在記錄創業過程的失敗經驗,某個角度上來說的確是如此,二個大學生白手起家創立NPO組織,怎麼可能一帆風順呢?但整本書看完,我卻覺得這是一本關於:如何在關鍵的時刻,在主流價值的鬆動下,還能清晰的明白自己所相信的,然後勇敢的說:我就是要這個!;就像作者說的:「只要衷心跟隨內心指引,你終將成為獨特的生命流光。」


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捨棄了短期志工旅行而選擇找到長期定額捐款;為了永續經營,捨棄了可以賺錢的社會企業,而選擇無法營利的NPO;為了實現教育,捨棄短期急難救助,而選擇教育在地化;看到立即需要幫助的孩子,捨棄了另開計畫協助,而選擇繼續執行原先的計畫;甚至為了更遠大的目標,目前成為國際組織去幫助世界各地創立屬於他們的NGO。若只能成功率來說,那麼作者永遠都選擇成功率低、失敗率高的那條路,但是從遠山呼喚的核心理念來說,那麼作者只是按照遠山的模樣而選擇像極選山的路而已。但是從人性的觀點來說,這個「而已」談何容易,尤其是對剛創立的組織來說,很容易就會想「先求有再求好」,多半不會選擇一次到位,因為組織垮了也就沒有以後了,但遠山的2位創辦人不是這樣子的人,既然創辦遠山,所有的選擇就要很遠山。光這點就讓我佩服不已,然後必須承認:我無法。

文章標籤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哲青哥的作品,必讀,從不叫人失望!

除了有典型的哲青風格,歷史、藝術與文學外,

這本書描述了過去旅行中的負面經驗,(其實我不太確定本人是否如此定義,但就一般人的觀點的確是危險、不好的事情囉)

但這樣的「負面」似乎更趨近真實、更親近本人,這是我很喜歡新書的原因,

比起浩瀚的歷史藝術文學知識,我更好奇於哲青哥之於「過去」能夠舞出怎樣的節奏。

文章標籤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小到大,看過異鄉人不知道幾遍了,彷彿年紀愈大愈能夠理解莫梭的心情,

而若要理解莫梭的心情就必須先放下現代社會的價值觀,

一個殺人的人怎麼可能會是好人?!不相信上帝怎麼會是好人?

只因沒錢就把媽媽送進療養院而不探視、母親下葬時而沒有落淚,一個冷漠的人怎麼可能會是好人?

只是因為陽光反射就不小心扣了扳機?誰相信我帶著槍是因為怕朋友尋仇所以代為保管?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