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西弗斯,希臘神話的悲劇人物,我不喜歡他,所以忽略他,誰會喜歡上一個每天老是做同樣事情然後都失敗的人呢?但其實自己的生活有某個層面卻是如此,工作的困境一樣、明明知道沒有任何成果但卻被要求還是得花時間做,常常覺得這些人很愚蠢,但自己更愚蠢,因為還在這裡,因為不想看到自己的愚蠢,所以就更討厭薛西弗斯了。這時候,我就很佩服卡謬,完全接納世界的荒謬性,並且告訴我們知道了就是去面對它、對抗它,這就是存在的價值。這本書的焦點並不是存在主義(但其實也說的通),在閱讀的同時,我一直在思考並感受的是:作者到底為什麼要去「問候」薛西弗斯這種人啊,當然散文的自序與後記說的十分清楚,只是自己很汗顏,就別提想去關心薛西弗斯了,連開大眼睛看仔細都不想,更何況是「問候」,這動詞用的真好!不管認識不認識,都好像帶著一種似曾相識如朋友般的輕聲問候!

我想我好像真正喜歡上散文了!以前的我喜歡厚厚的小說,總覺得小說長長的比較能把一個故事所有人事物的來龍去脈說個清楚,而總認為散文太短了,一下子就沒了,沒了想法沒了感受,現在知道這是缺乏慢慢細細感受的同理。看完陳玠安的作品,突然覺得散文的文字雖短但流露出的情感卻會在讀者的心中發酵,那怕是我完全不知道的音樂,我都想大膽的、試著去猜想這是什麼樣子的人、那是什麼樣的想法,而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情感是什麼,整篇究竟想要告訴我們什麼,然後也突然發現:這不就是我喜歡的諮商所帶給我的嗎?面對一個陌生的個案,專心傾聽對方所說出來的話,全心感受語言、肢體動作、臉部表情背後所要傳達的訊息,然後覺察自己當下的感受,思索著對方的需求,給出適當的回饋...表面上是在敘說煩惱、壓力、困境,但聽著聽著常常好奇的問著:「妳怎麼有勇氣說出來?」、「妳知道光看到自己、承認自己很不容易嗎?」、「那妳怎麼能撐到現在?」、「妳知道自己付出多少力氣嗎?擁有多少能量嗎?」、「妳怎麼願意走到這裡?」原本以為的那片黑暗,其實都有亮光,原來文字和諮商竟有相似之處,難怪我都愛!

「一樣嗎?」每天每週每月每年做了多少重複的事,有些徒勞無功的令人沮喪,但有些卻是安定的日常。每週的早餐,我會吃一次阿給,阿給店的阿姨會說:「一樣中辣嗎?」我會吃一次麵線,麵線的阿姨會說:「一樣小辣嗎?」每週會吃一次炒米粉,麵店的婆婆會說:「一樣不用筷子嗎?」每週的「是的」、「謝謝」、「byebye」,讓我感覺到:不管在那個崗位上,我們都是這樣開啟每一天,一日復一日的美好!所以再雜亂的世界,如果除去空間、放慢時間觀看,其實那些細微的行為、細微的想法、細微的情感,都是有意義的存在,只是偶爾要跳脫出來,才能察覺到;或許這正是我需要閱讀的原因,如果感覺鈍了、想法蒙蔽了、直覺消失了,那我賴以為生的工具也就沒了。

最後作者為這本書點了一首歌:Joan Osborne的〈One of Us〉,歌詞的內容讓想起Dali Lama曾說:「其實我就在你們之中。」另外作者為這本書點播了陳冠蒨〈欲言又止〉專輯,作者說:「整張專輯是一次非常完整的抒情經驗,有很多溫暖跟包容的可能性,我很嚮往那樣的語境,鋒芒十足但不炫技:內斂,但很有力量。」我覺得作者想要透過文字傳達的,真真實實做到了,這是一本溫暖又包容的散文,真的好喜歡文字的優雅魅力,也好想要成為這樣的人。

作者透過文字傳達他想說的話,而我也透過文字嘗試去刻畫出作者本人的模樣,可能只是自我的一部份,但卻是真實存在的部分。單單就本書而言,我不覺得作者屬於雨天,反而是那種微微的陰天,淺灰色的雲層中隱隱透露出些許的陽光並伴隨著輕輕的微風,看不到熱切的笑容,卻有一種柔和與安定。所以,我想點播雷光夏的〈寫給雨天的歌〉獻給《問候薛西弗斯》:「雨水靜靜飄落大地 你給的愛好安靜/有時候陽光輕撫臉龐 有時候沈默的等待/有時候拂去眼角淚光 再笑著看我/當黑夜降臨 天空渺遠/當時光將層層覆蓋/有一天若我要飛到很遠的地方/是否仍記住這光亮/雨水靜靜降落大地/你給的愛好安靜/讓我也為你做點什麼/就像你讓我看見的 光亮」。

arrow
arrow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