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瞄,是為了不錯過一段又一段旅程 by 陳樂融

from pchome 電子報

我應該很有資格來推薦《掃瞄族,整合勝出》(What do I do when I want to do everything?台灣久周文化出版2006繁體版),一個沒有任何愧疚的本土「掃描族」案例,一個自我感覺良好,而且可能會繼續良好下去到人生終點的老靈魂。

在此之前,沒有想過用「掃描」一詞,形容自己超級活潑的心智,過往連研究十二星座或生命數字,都只當成好玩的參考,我實在不想把自己再套進任何簡易分類表裡。可是,這是個分類的社會。分類構成了科學,從觀察、比較、推理、假設誕生了各種學門。一如我們對自己的種種臆想、認同、排斥、抹滅,構成了我們心的地圖。本書作者芭芭拉‧薛爾(Barbra Sher)奇妙地看穿這一點,然後用很多的「棒喝」,試圖拆除這些心底的詭雷。

你對時間的看法怎樣?你對社會的價值觀怎麼接招?你把興趣和職業經常混為一談?你是否把承諾當成窒息?你會不會太不接納自己?

任何「心理自助書籍」,都必須先讓潛在讀者在看到「症狀描述」時跳起來:「這就是我!」或者至少,「近似我」。本書令人意外地從序言就有這股魔力。作者描繪她在入大學第一天表現出的「終生學習」、「純然好奇」的狀態,簡直讓陳樂融一見如故。那是既認真又優游的一股氣,一種不想放棄全部、所以決定不設定任何的「野戰份子的生命態度」。

我在成大土木系就讀時,對本科痛苦得要命,要轉系、轉學又不成功。可是我拼了命參加社團、比賽,投身創作、閱讀、交友。被同班同學擔心:「你將來要作什麼啊?」而自我朦朧的篤定:「一定不是做土木。」「一定是做自己興趣和專長所在的領域。」而具體目標是什麼?路可以通往哪裡?我該具備哪些技能、該準備到什麼程度?老實說,當年的我一點「生涯規劃」都沒,一本「人脈存摺」都缺。卻也好好活到現在。當時有的,只是一種「未設限的熱情」。那熱情,比書中教的任何「理性工具」(如日記書)可能更有用。那熱情,支持我走過不同職涯的困頓與考驗,支持我相信:沒道理只做一份工、只專長一件事,活此一生。於是我的履歷上充滿了大大小小成功或不成功的嘗試。可能比不上作者蒐集到的故事精采,但起碼比許多大官、大老闆、大明星精采。

別再羨慕達文西——事實上我挺懷疑我們的教育制度,會讓多數學生打從心底欣賞、崇拜達文西?達文西只有一個(時下崇拜達文西天才的書卻很多)。如果我們只迷信他作或亞里斯多德為「多元創意人」的天才指標,那麼,我們只是讓「掃描族」陷入另外一種圖騰的迷思。真正的人生,得靠自己活出來。扼殺創意,活得不快樂:但強求多元,也非究竟之道。「要創造熱愛的生活」,恐怕不能只想著「整合」或「勝出」,而偏偏可能要透徹地瞭解自己,才能決定自己要發揮到何處。

目前的我,還繼續樂在掃瞄,但我也清楚:貪多,不是這一生的目的;掃瞄,只是為了不錯過一段又一段旅程。旅程本身,還是會有某種神秘的旨意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