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豐偉、張家銘譯(2005)。同理心的力量。台北:麥田。

這本不算新書的作者是美國的精神科醫師
由醫師來撰寫這個十分熟悉的字眼是挺有趣的
當然,閱讀完後,也不會令人失望
這本書是在馬偕圖書館不小心看到的
自覺同理的能力愈來愈弱以及實務上的需要
所以才想藉此惡補一下
個人挺喜歡本書的撰寫方式
作者清楚的交代了撰寫本書的源由
擺脫了原同理心的公式
而是以自身的經驗、與病人的互動以及其他相關的人士的論述
來呈現何謂「同理心」
ps.由於有大量的例子,所以讀來毫不費力喔


以下是部分書摘:

9     透過同理心的引導,我瞭解,給予麗莎他所「期望」的,跟給予她所「需要」的,並不必然是同一件事。唯有看穿表面的問題,才能真正探觸到她內心深處的痛苦與掙扎。p17

 9     當充滿自我憎恨的某個人猛烈抨擊你,想一想來源。憤怒常常來自於長期的羞辱與恐懼, 這些過去的事跟你一點關係也沒有。妳只是正好在不對的時間來到錯誤的地點。不必為其他人的不穩定負責,不管他們要你接受什麼,你沒有必要接受。p83 

  9     同理心讓我們不帶偏見地傾聽隱藏在表面下的意義;要不帶偏見傾聽,我們必須設定界限。設定界限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關心或覺得其他人的痛苦不會身身影想我們;相反地,這代表我們願意保持距離,以提供更客觀的回應。p88 

  9     同理心所具相互依賴的本質:p90
       記者:「你為貧民所做的一切是很了不起的!」  
       甘地:「我不是為這些人做,我是為我自己做的。」                               
       記者:「你的意思是?」
       甘地:「我怎麼可能在同理其他人時,卻沒有同理到我自己?」
 

  9     以開放的心胸傾聽是一種謙卑的經驗,你不會陷入「一定要試著找出答案」(同時也是乏味而令人疲憊的)互動方式。你必須願意承認不只是你沒有所有的答案,而且對某一個特定的問題,可能完全沒有任何適當的答案。p101

9     同情心

9     同理心                    p111

是一種情緒,被動地分享其他人的恐懼、悲傷、憤怒與歡樂。

是與別人一起感受或面對痛苦,而同理心卻是以別人之心去體驗和承受痛苦。 

油與水混合

牛奶與水混合

彼此相靠、互相碰觸、互相作用、但總是各自維持獨立的本體:兩個人一起處在不同的經驗當中。

各自變成對方,共同創造全新的整體:兩個人經歷相同的、共享的經驗。 

一般性的理解。

(當人們陷入疼痛或痛苦,他們最深的渴望是希望自己的特殊狀況能被理解,而不是被視為與其他人相同的例子。)

聚焦在他人身上,目的是希望讓對方感覺自己的獨特經驗是被理解的。 

 

回到過去,因為有共通的經驗而產生了一般性的理解。

聚焦在現在,在目前正發生的事情,在這特殊的時刻。 

 9     我們必須先學著接受自己具有的相互衝突而複雜的本質,才能夠學會去接受其他人所具有的與我們同樣複雜、但思想與個性卻截然不同的本質。p145

 

  9     所謂同理心的謙遜,核心意義就在於平衡,我們同時欣賞自己的優點與缺點,不需要對任何其中之一過度掩飾包裝。p242

  9     同理心相信人性本善,因而激發了人的信心。信心使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工作,就會有好的結果。然而同理心的信心同樣源自於質疑。p296 

9    
質疑本身具有創造力的本質。它對事情提出疑惑、加以思考,由各種不同角度看待事情。心中有所質疑代表了你不願意因為別人如此認為,就接受這樣的觀點,你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找到答案。p29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