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學生做錯事,就怕學生犯了錯還理直氣壯、麻木不仁或上演委屈的戲碼。
今天,又處理了學生違規的事件,通常學生的態度會決定我在獎懲會上的態度
輔導老師不一定要為學生說話,而是要說對學生有益的話;
通常會先問學生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雖然這可能淪為無用問句,
但卻可以了解學生怎麼詮釋自己的行為。
我知道孩子最近正面臨著重大的失落事件,
心理脆弱的情況之下,可能做出非理智的行為,也是可以被理解。
然而,孩子並不是這樣說的!
孩子第一時間就坦承了自己的錯誤,並且主動提到:
「雖然媽媽對學校說可能是因為失落事件,所以才一時做錯事,
但是我很不希望大家是這樣覺得。
因為失落事件,我真的很難過,但是跟我做錯事無關,
我做錯事就只是因為我做錯事了,沒有理由。」
看著孩子的眼淚,我知道她很難過,但這一次,她真的很勇敢;
我相信這幾天她一定反覆思量,但最後決定了要以這樣的態度面對自己的錯誤。
這很簡單嗎?! 我覺得不簡單!!
理論上本來就要是這種態度,
但實務上,不要說是學生了,又有多少人真的可以做到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