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報
書訊:博客來
簡介:
當倫理和正義分歧,你該選哪邊?
殺人者的與復仇者的心理演進,輪番敲擊著我們內心的道德尺度
一位中學女老師在校園游泳池內發現自己的四歲女兒意外溺斃,後來經她私下調查,原來是班上兩位學生謀殺的,但殺人動機實在荒唐。痛失愛女的老師辭職,不向警方申請重新調查,而在結業式那天向全班學生告白真相,並透露了她的復仇計畫,在學生們的心底種下恐懼的因子……
作者利用《罪與罰》的反推理手法來心理分析新世代教育和校園犯罪,各篇章由受害者親人、嫌疑犯學生、嫌犯的家人及女同學等主觀視角分別告白,一步步逼近犯罪動機的核心,藉此也提出許多重要問題,像是師生親子關係如何有效溝通、校園犯罪的法律面和道德面的懲罰該如何拿捏、如何與疑似有問題的學生相處來預防犯罪、如何落實個別化人格教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規章是否該檢討等等。
全書的結局極具爭議,是「考驗大家的倫理觀和正義感」(本書日文版編輯平野優佳的話),《讀賣新聞》報導說很多人就是因為想跟別人討論一下這個結尾,而向身邊的人推薦此書。
推薦指數:
這是一本會讓人一口氣閱讀完畢的小說
和典型的「告白」沒有關係
應該說是「獨白」或是「自白」更為貼切
原本這種推理小說不可能進我的書單
但看到太多人推薦&價格便宜
所以還是一時手癢訂了書
這是一本讓人看完難過不已的小說
教師的倫理是什麼?
當一位「教師」的女兒被殺害,她是「教師」還是「母親」?
當一位「教師」的女兒被殺害,而且兇手還是自己班的學生,
那「學生」是「學生」還是「殺人兇手」?
面對這樣子的人,「教師」還是「教師」嗎?
可以討厭嗎?可以恨嗎?
還有教育愛嗎?一定要選擇原諒嗎?
這是一本黑暗到不行的小說,尤其是結局,讓人悶到爆炸
我想最不能接受的是:
老師可以理解A和B同學的家庭背景如何塑造成現在的樣子
但這分「理解」並沒有帶來「原諒」或「寬容」
反而成了最佳復仇的工具
這才是最有違倫理之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