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妹妹的枕邊,都放這種看書名就不會想看的書
不過,這一次我居然看得懂,也覺得不錯看耶

書名:最後家族
作者:村上龍
詳細書目:博客來
推薦指數:
誰知道未來台灣是否也會步上日本的後塵呢?
所謂的「繭居族」其實不難見到
透過作者對於主角的獨白、劇情的鋪陳,可以略知治療觀點與方法
主角的改變就發生在單純去consultation,結果變成帶點counseling的味道
本人看了,不禁幾秒,心理治療還是有效的呢

不過對該書頗有微詞的是既然是多重角色的敘說
那麼應當使用第一人稱才是
過多重複性的描述,讓我有點不耐煩

相關資料:繭居族
維基百科
隱蔽青年(日語:引きこもり、ひきこもり、引き籠もり 
英語:Hikikomori,hikky,social withdrawal),俗稱家裡蹲或繭居族,日本的文化症候群。
指人於某種程度狹窄的生活空間之中不出社會的意思。具體來說,大部分的時間在自己的房間度過而不去學校與公司的狀態,或是如同那樣的人稱呼為隱蔽青年。指一些面對各種社會排斥而選擇自我封閉,過著足不出戶生活的青少年(註:與官方定義不同的是,一般非青少年者被稱隱蔽青年者也不在少數)。
隱蔽青年常仍與父母共住,或抑將自己長時間閉於房間內。根據首次使用此詞的日本心理學家齋藤環發現。日本全國約有100萬名隠蔽青年,大約佔日本青少年一成,而且大多隱蔽青年是家中長子。現時,除了日本以外,香港亦出現隱蔽現象,受隱蔽困擾的青年愈來愈多,當中亦包括成人及長者,但社會對他們的關懷仍然很少。


我相信台灣真的存在這樣的族群
至少過去在MMH,就遇到兩個像這樣的case
可惜沒有機會走過完整的治療歷程
對於像這樣的服務對象,仍舊充滿了許許多多的疑問

「繭居族」與「宅男/宅女」完全不同,這是十分肯定的
以精神醫學的角度,無疑就是social withdrawal的典型pattern
高比例伴隨depression、anxiety disorder、MDD、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so on
或者應該反過來陳述才對
這些人典型的表現是把自己關在房間內,拒絕出門&出不了門
通常由家人餵養,喪失一切社會功能,例如:工作、學業等等
我認識的繭居族就是把自己關在暗無天日的房間裡
一天24小時的所有活動都在自己房間完成,偶爾出房門到家裡其他地方晃晃
除了家人,完全沒有其他人際互動(好一點的,願意出門看醫生)
雖然他們做了很多的努力封閉自己、保護自己
卻也用行動展現了他們的意圖,用異於常人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esp. PD)
這意味著人始終無法獨存
(當個案不回診、不說話、除了睡覺與發呆,沒有其他活動時,剩下的大概就是自殺了!!)
就像作者挖了一個小洞向外窺肆,別人無法發現,但自己卻能掌握外在世界
無怪乎繭居族被形容成是baby,需要安全感、可以恣意的所求

矛盾之處正是契機
不接手機,但是手機24小時開機
拒絕與外界聯繫,卻上網、看電視
不希望有人打擾,卻期待家人或朋友無私的付出與照顧
嘴巴嚷著要讓自己振作,另一方面卻對於他人的不了解而感到憤怒
很想就這麼一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卻無法忽視他人的眼光
或者,就這麼被自己的焦慮與恐懼緊緊的捆住了
因為某些原因,這些人喪失對外界的信任、失去與家庭、社會的連結
我想,也喪失了與自我的連結,一個人存在並不一定讓人勇於面對自我
逃避了外在、也逃避了內在,最終就像跌入萬丈深淵似的難以脫困

這是治療困難的地方
光是想辦法讓個案願意和自己連結就需要耗費很大的功夫
其次是如何教導家屬positive regard但不過份溺愛的界限
此外,周遭人會努力想辦法將這些人拖到陽光的世界
可惜過於魯莽的結果只會讓這些人更退縮
只會讓這些人大喊:妳們根本不了解我的痛苦、我也想工作但是很難
「慢」大概是個案讓我學到的事
與其花力氣把他們帶回花花世界
不如先和他們一起躲在居殼中
細細體會箇中滋味後再決定下一步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