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的研習,看到大家收穫滿滿的樣子,這種正向氛圍挺好的;在工作上,我很期待當大家都使用共同語言時,我們的校園會有怎樣的不同?!至於個人,如果有選擇權,我還是寧可同時做點別的事;但還是有收穫的,否則豈不是嚴重認知失調(諷刺中...)

當已信服後現代的思想,而突然又有人強烈的想要用「客觀、永恆、絕對真理」的角度為妳洗腦時,腦袋當然會警鈴大作;加上又是認知行為的訓練方式,正巧踩到地雷。不是講師的問題(事實上,講師是個滿腔熱血抱負的人,在他身上有很強大的正向力量),也不是這套工具出了錯(這裡面可是大量引用好幾位大師的理論呢),而是彼此的基準點真的大相逕庭。其實如果再早10年相遇,我會很愛,因為20+歲的人生,的確就是在追求高效能的人生,拼命的一路往前衝;而現在30+的目標卻是學習踩煞車,學習翹翹板另一端的課題,學習如何更如實的接納自己、更自在的活在當下。

 五天中,最感動的是2位姆姆和Roger的分享。孫姆姆說:不管喜歡或不喜歡的人都要愛,這也太難吧,期盼50+時可以做到。張姆姆分享一路選擇的過程,我也相信每個人都有上天所賦予的天命,順著本心走,一定會走向屬於自己的路。至於Roger,雖然是陌生的,但從他短短的分享,強烈感受到他無悔的使命以及深深的熱情,這樣的深度,很敬佩也很感動。

五天中,最大的收穫是再次確認自己的生命意義。當講師透過一連串的問題要我們想自己的使命宣言時,心想:這有什麼難的,大學時就知道啦;有趣的是,這時正好播放的是「我的野蠻女友」的主題曲,那時大學快要畢業,一點點的觸動,思緒回到諮商室(忘記是個諮還是團諮,也忘記是什麼課了),我趴在地毯上寫下我此生活著的意義:感恩於目前所有、享受愛與被愛、一輩子做自己喜歡或有意義的事。研究所時期再補上:求真、求善、求美。10年了,這些的確是自己想要也正在追求的,完全不想更動,只是再問自己:進步了多少?達成了多少?

嗯…有點心虛。「感恩」執行的最徹底,「做喜歡且有意義的事」也努力實踐,被愛是有的,至於付出愛嘛,還是有很大的選擇性,沒辦法愛所有的學生、愛身邊所有的人,就是討厭某些人、就是對於某種人類非常容易失去耐性。至於真善美原則,「求美」做的最好,「求真」還在努力練習中,如何如實表達自己而不用顧忌別人眼光,「求善」最需要改進,唉,還是有很多憤怒、不平、不耐煩...對於周遭的人事物,還是不夠寬容、不夠有氣度。

請繼續修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ng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